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推进新型工业化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。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,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发展数字经济,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。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依托数字化手段,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实现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。这一概念涵盖了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、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、数字治理体系的完善以及数字安全屏障的构建等多个方面。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勇表示,数字经济是以大数据、智能算法、算力平台三大要素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,以算力平台为基础,运用智能算法对大数据进行存储、处理、分析和知识发现,进而服务于各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转型升级,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“大数据、智能算法、算力平台是驱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三驾马车。”石勇表示,“没有大数据,数字经济便是‘无米之炊’,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使用数据库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,到今天为止,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还没有开始用数据库;没有智能算法,数字经济不能‘创造价值’,因为我们一定要通过数据分析、数据挖掘找到知识,从海量的数据当中去提取知识;没有算力平台,数字经济将‘不复存在’。”
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是我国为了优化全国算力资源配置,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而实施的重大战略。这个工程的目的是通过在能源丰富、资源相对充足的西部地区建设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,来处理东部地区产生的海量数据。石勇表示,如果全国范围数据中心形成一体化格局,可以集约化、规模化、绿色化推进“东数西算”工程,合理解决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与碳排放目标之间的矛盾,破除政府部门间、政企间数据壁垒,增强数据资源流通活力,形成一批数据大脑,把算力资源、数据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。因此,应推动全国数据中心适度集聚、集约发展。通过在全国布局8个算力枢纽,引导大型、超大型数据中心向枢纽集聚,形成数据中心集群。如何推动东数西算发展?石勇提出以下建议:第一,完善跨节点的系统性硬件基础建设,建议国家成立与数据中心相匹配的基础电网、互联网设施,提高绿色能源比例、网络基础设施的传输效率。第二,制定数据中心统一建设标准,特别应关注自主软硬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,完善评估系统的建设,防范数据安全风险问题。第三,构建算力为基础的数据要素创新体系,充分发挥算力、数据两大数字经济核心的价值,紧抓数字中国建设机遇,促进经济转型发展。、第四,同步规划节点地区的大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,寻求中央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建设投入和税收分配、就业相关问题。芯片是现代科技社会的基石。在多个领域,芯片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,如何芯片技术的进步?石勇强调,一定要制定对症下药的发展战略。“第一,要加强顶层设计,明确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路径。第二,要以目标为导向,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。一定要用‘两弹一星’的方式吗?不一定,很多参与芯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是民营企业。第三,布局多进制芯片的研制,探索先进制程工艺中其他可行的技术路线。第四,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,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建设。第五,建立专业的统计研究机构,准确掌握行业发展现状”。如何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?石勇表示,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发力。第一,持续强化数据开放与数据保护。不仅要“两手抓”,还要“两手都要硬”。应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数据流通新生态,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,引导民营经济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健康发展。第二,持续推动实施大数据职业技能培训,特别要重视中高职学校大数据职业技能培训,以便缓解数字经济建设人才严重短缺问题。第三,持续加大对“卡脖子”工程的政策扶持力度。政府协助“卡脖子”项目开拓市场,以“软”带“硬”,鼓励头部企业用市场化方式投资卡脖子”项目,支持大型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。第四,加快建立“一卡一码”民生服务体系,打通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,建立统一的公民信息服务机构和公民服务大数据平台,用“一卡一码”开展民生服务。第五,加快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征信体系,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,打造全社会的征信体系:个人信用评分是个人在社会中的标签,企业信用评级是企业的信誉标志,实现政府、企业、个人三者的信用社会价值最大化。第六,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,通过参加各类数字经济相关国际组织,传播中国声音。中国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。石勇总结:“如果以莱布尼茨明确提出并详细阐述二进制理论的时间作为参考点,那么《易经》的出现至少比二进制理论早1700多年。但是我们没有用数字表达思想的方法,这是我们的不足。我们要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,‘数字技术+中华文化’,就是数字中国。那么新质生产力是什么?新技术、绿色+领域。把‘新技术’+‘绿色’应用在垂直领域,产生的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。”